【臺青之聲】謝淑涓:醫心相連,共溯精神之源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五年制中醫藥學院 21級本科 謝淑涓
在陽光初綻的清晨,我們一群臺灣青年學子懷揣著對赴上杭參加兩岸義診公益活動的期待與熱忱,踏上了前往福建上杭的旅程。此行,不僅是一次簡單的交流參訪,更是一場跨越海峽的心靈之約,一場醫學精神與紅色精神的深度探尋。
首日,當我們抵達上杭縣醫院,一群身著紅衣、胸前別著“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醒目徽章的臺灣青年學子,如同流動的火焰,穿梭在醫院的長廊之間。這場由海醫會發起的義診活動,就像一場春雨,滋潤著當地居民的心田。在義診現場,我們配合兩岸醫學專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所學,為居民們提供細致入微的醫療服務。取號、登記、問診開方,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認真對待。期間,我瞧見一位老大爺雙手緊握著治療單,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不停地說著感謝,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醫學無界,更無海峽之分。我們雖來自臺灣,但同樣懷揣著救死扶傷的信念,與大陸的醫護工作者一起,為守護民眾的健康而努力。這種跨越海峽的合作,讓兩岸同胞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紐帶在細微之處悄然編織。
次日清晨,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往古田會議會址。踏上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在耳邊低語。站在古田會議舊址前,我仿佛能看到當年先輩們熱烈討論、慷慨激昂的場景。他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這種精神,與我們所追求的醫學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醫學,同樣需要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醫生們為了患者的健康,日夜堅守崗位,不斷鉆研醫術,與病魔作斗爭。古田精神反映的堅定信仰、求真務實,正是醫學精神所需要的。在面對疑難病癥時,我們需要像古田會議的先輩們一樣,堅定信念,勇于探索,用科學的方法和無私的愛心,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下午,我們前往永定參訪土樓。土樓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每一座土樓都像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承載著客家人的歷史與文化。遠看,那土樓從山坳里立著,圓得極是規矩,像是天神持了巨規,在這閩西的丘陵間畫了一個完滿的圈。近瞧,那土黃的墻體上,歲月的爪痕縱橫交錯,雨水沖刷出的溝壑里,隱約可見夯土時夾雜的碎瓦與石子。樓頂的黑瓦層層疊疊,遠望去,竟如一片片魚鱗,在午后的陽光下泛著微光。
步入土樓,內部的布局獨具匠心,以圓形土樓為例,中心是寬敞的公共庭院,宛如土樓的心臟,跳動著生活的韻律。圍繞著庭院,是一圈圈緊密相連的房間,它們如同細胞的排列,有序而又充滿生機。我站在庭院中央,整個土樓呈現出一種完美的對稱美,每一戶人家都在這圓形的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卻又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客家人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優秀品質。土樓內的居民們在土樓這一方充滿古韻與溫情的天地里,彼此之間關系親密無間。宛如一首和諧共生的樂章。無論是修繕那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房屋,還是操持日常的柴米油鹽,大家相互分享,共同努力, 亦或是一同在高墻上共同抵御外敵。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土樓居民的生活中,它如同土樓那厚重的墻體,由無數塊緊密相連的土石堆砌而成,堅實而不可動搖,為土樓里的人們遮風擋雨,守護著這一方世外桃源般的家園。
當我把目光從土樓的建筑中移開,開始思考其與醫學精神的聯系時,一種奇妙的契合感油然而生。醫學精神強調的是救死扶傷、關愛生命、團結協作。在醫學領域,醫生們面對患者的病痛,就像客家人面對生活一樣,需要團結一心,共同攻克難關。在醫院里,不同科室的醫生們就像土樓里的居民,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專業領域,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拯救患者的生命。他們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共同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就像土樓居民在建造房屋時分工合作一樣,醫生們在手術臺上也配合默契,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容不得半點差錯。
土樓的建筑風格是客家人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精神的物質載體,而醫學精神則是人類在面對生命挑戰時的精神支柱。它們雖然處于不同的領域,但卻有著相同的內核——關愛、團結與奉獻。這種美好的精神,也讓我聯想到兩岸同胞。雖然我們隔著海峽,但同根同源,有著相同的文化和情感。在醫學交流的道路上,我們團結一心,共同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
黃昏時分,我們即將離別上杭,天空中飄起了細雨。雨滴打在臉上,仿佛是這片土地對我們的不舍。此次上杭之行,讓我們臺灣青年學子深刻體會到了兩岸同胞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讓我們在醫學精神與紅色精神的交融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們深知,兩岸醫學交流的道路還很長,但我們愿意成為這條道路上的鋪路石,用我們的醫心,連接兩岸,用我們的行動,傳承和弘揚古田精神,讓兩岸同胞的情誼在醫學的橋梁上更加深厚,讓紅色精神與醫學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